1)第一六四章_开局向朱元璋直播朱棣会造反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【周忱的改革里,还有一条非常的重要,甚至说,具备了划时代的意义。

  那便是提出了金花银——即允许“户之下者”(极端贫困户)与“额之重者”(官田里赋税最重田的耕种者)使用银两、布匹等代替缴纳税粮。

  早在洪武、永乐朝,就已经出现了官府允许他们用布匹、银两、宝钞折色的情况。一般是两种情况。

  1、仓库里的粮储备足够了,剩下的可以折色。

  2、百姓困难了,允许折色。】

  老朱:?老朱:就这

  这淡淡两个字,代表了他心中多少不以为然呐

  他觉得,有些事情,这后辈,骂的过于厉害了;有些人呢,这后辈,也过于吹捧了!若是这周忱可以,那咱老朱呢

  咱老朱随便一翻,洪武九年,咱就已经命户部对天下的税粮,用银钞钱绢代替了。折纳便民而已,咱岂有不知的道理

  总而言之,这周忱,如果划时代,那咱老朱的洪武大帝,也是实至名归,当仁不让

  【这说明了两点。

  1、相比较米粮,折色对于百姓更有利

  2、百姓手里有金、银、布匹。

  那百姓手里有足够的金、银、布匹吗

  日本学者西岛定生研究松江府志后,得出了以下结论。

  1、实行折色前,棉布生产已经普遍成为家庭手工业的组成。当地具备了折纳的先决条件。

  up认为,这一方面仰赖朱元璋为了扶持棉花,规定“农民田五亩至十亩者,栽桑麻、木绵各半亩”。该做法保障了原材料供给,

  另一方面是江南地区本来就有深厚的手工业基础,他们具备把原材料加工的能力。】

  “哎呀。老朱笑逐颜开,这后辈的称赞虽迟但到,归根到底,这根子,还是在咱身上啊!”郁新默默看了眼老朱,在心里暗暗道:陛下,你选择性忽略了那“手工业基础”吧。

  【2、周忱在推行金花银时,均匀的把棉布以一定比例均排到了税负较重的官田。仰赖这种“固定的折色”,棉布生产成为了“真正的商品生产”。

  这句话稍微有点

  难理解。

  首先是供需关系,国家提供了一个长久的“需求”,需求影响供给,那些种棉花、产棉布的人知道,哦,原来以后每年一定会有这个数量的布匹要产出,那我可以安心的把生产规模扩大到某个数上。】

  郁新:……郁新开始抱着脑袋。

  这段话,说的意思是…想表达的是……,我要从中明白的是……哇啊!哇啊哇啊哇啊

  “记下来!”他大叫,我记下来了

  【其次是,当“缴纳棉布、银两”比“直接缴纳粮食”更有利于农民时。1、种谷物的农民会出售粮食,去获得银两,然后用银两去交税。

  2、种棉花的农民会出售多余的棉花,去获得银两和粮食。(他们可能需要用粮食交一部分税)。

  看,银两作为货币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i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