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六十六章 p6_开局向朱元璋直播朱棣会造反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【杨士奇的朱能墓志铭写到,朱能带兵绕道东门破城后,斩首六万余。

  此处的六万是不现实的,沧州城里大概总兵力也就六万。奉天靖难记的斩首万余是合理的(和获马9000相呼应)。

  估计是笔误或者摘抄时多了一个“六”字。

  然而,就在沧州,发生了前文提过的,很恶劣的谭渊杀降三千人之事,两条史料一结合,演化成了非常糟糕的屠城谣言。

  至今,沧州一带都流传着,燕王扫北,鸡犬不留的传说。】

  朱棣:“……这,人是谭渊杀的。”

  他估计是想说,为何最后,这锅,却由我来背呢?

  朱元璋冷哼:“你不想杀鸡犬不留的谭渊,人家就叫你鸡犬不宁了。”

  朱樉扑哧笑道:“老四啊,下回你还是叮嘱杨士奇等人,实事求是吧。这也夸一点,那也夸一点,夸到最后,人都被你杀光了啊。”

  【传说,是民众记忆历史的工具之一,对没有文字记录历史能力的底层人民更是如此,而这些传说往往会因为叠加了不同时代讲述者的记忆,演变成了“长时段”的历史文本。

  讲述者们,自然也包含了,类似英烈传一类的演义小说,或者中晚明时期的私家史。

  好比燕王扫北,实际上叠加了后来永乐大帝五征漠北,扫荡蒙元的历史,但劳苦的群众不会知道五征漠北到底有多么英勇。

  他们只知道,明初,靖难这场战役,对河北造成了多么严重的损伤,后来的强制移民充实河北又叠了一份怨气,许多人离开世代依存的故土,跋涉千万里路,哭喊着到达满目疮痍的新家园。

  兴、百姓苦,亡、百姓苦。

  苦难的百姓被迫承受着这一切,他们无法反抗,也无法发泄,只能默默的对后代们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带着神话色彩的传说。】

  现场众人默默无语。

  连刚才笑出了声的朱樉,也觉得浑身有点不对劲,仿佛毛毛虫落到了身上,哪哪都有点痒。

  朱元璋忽然作厉色:“他们会记住的!”

  “你们的每一言,每一行,他们都会记住!你们便看看吧,人在做,人在看!”

  【我们确实可以通过比对、考证、分析,得出燕王根本不具备屠城的动机,他都裹挟德州人口回去谋发展,怎么会再杀新城的百姓?人口数据很难涨的,李世民肯定和他有很多共同语言。

  但也要客观的认识到,这些广泛传播的流言之所以出现,有其需求的土壤,不要过分苛责。

  需要狠狠苛责的还是谭渊,再次翻个白眼

  □□城楼上挂着,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,圣母我兔对垃圾本子士兵都选择思想改造再教育,你杀个同根同源,甚至原本是袍泽的自己人,怎么就那么利索呢?】

  谭渊!朱元璋又给这家伙狠狠记上了一笔。

  而后,才有精神关注别的。

  “垃圾本子,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i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